治療目的與方法


  1. 復建新途徑 理療新器具
  2. 從科學觀點看遠紅外線

1. 復建新途徑 理療新器具

1) 治療目的

  • 加強肌張力,增加活動範圍,防治肌肉萎縮。
  • 改善血液循環,加速損傷組織的修復過程,促進肢體關節功能恢復。
  •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組織營養,促進傷口癒合。
  • 緩解疼痛、消炎、消腫。
  • 解除肌肉痙攣。
  • 緩解骨病變之酸痛。

2) 特點

  • 效果優於熱敷及烤燈,無燙傷之虞,可避免傷口感染機會。
  • 低功率密度 ,安全無虞。
  • 經由共振傳遞(Resonance)可達深層組織。
  • 可配合針灸。
  • 無電刺激之不適感。
  • 簡易操作、系統穩定、耐用。

2. 從科學的觀點看遠紅外線

  遠紅外線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光線,它不同於一般紅外線(近紅外線)對人體僅有熱療效應;它經由特定的紅外材料可高效率地將周遭的熱能轉換成遠紅外輻射線;而特定波長範圍的遠紅外線可被水分子及生物體內的有機分子吸收,因此可以將能量傳遞進入體內,誘發產生一連串對人體健康有益之生理作用。利用這種機轉,遠紅外線可被廣泛地應用在醫療保健上,稱之「遠紅外線照射療法」


◎遠紅外線的定義

  科學家為了研究上的方便,將紅外線劃分為三個波段:波長在0.75微米到3微米間的稱為近紅外線,波長在3到30微米間的為中紅外線,波長在30微米以上的稱為遠紅外線。而一般工業或醫療應用上的劃分則不太一樣,習慣上把波長3微米以上的均稱為遠紅外線,3微米以下的即是俗稱的紅外線或近紅外線。


◎非熱生物效應

  長期以來,人們對紅外線的理解和應用,大都停留在近紅外線領域,主要係利用它的熱量,應用於取暖、加熱、乾燥、烘烤等方面。在醫療保健上,也僅僅是運用它的溫熱效應促使局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肌肉鬆弛,加快新陳代謝等功能,常見有日光浴、熱敷、沙療、紅外燈等皆是紅外線利用的典型。

  早期人們在使用紅外波治療時,便遇過下列情形:當使用高能量的近紅外線照射時,的確會對生理部位產生熱效應,達到溫熱治療的目的;但是醫療人員也發現,僅以極低能量的遠紅外線照射病人時,理論上根本無法產生溫熱效應,卻也能達到意外的療效。

  對這種在學理上一時無法解釋的醫療現象深入研究,1980年英國生物物理學家Frohlich經由實驗證實:人體大分子細胞在振盪時發出的電磁波,其波長範圍在3微米到300微米間,也就是介於中紅外線到遠紅外線波段間。不同的細胞,產生的特性波長也不一樣。

  隨著生物電磁學上的研究積極展開,許多機理逐漸地被揭開。Frohlich同時提出「同調共振理論」:即只要外加一個涵蓋細胞大分子振盪波長範圍的極低能量電磁波,就能夠誘發人體內細胞分子的強烈共振,也就是此低能量的電磁波會被充份吸收,並引起細胞分子的明顯反應,以促使細胞分子活化,並有利於新陳代謝,進而發揮其調節機體代謝、增強免疫功能等生物效應者,稱之為「非熱生物效應」。目前,只有波長較長的中、遠紅外線,才能產生較好的「非熱生物效應」。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