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目的及方法


照射遠紅外線協助傷口癒合

虞希堯醫師92/08/17刊於聯合報健康版


除了保健用品以外,遠紅外線設備長期以來應用於復健熱療與保護洗腎廔管,一般都將其作用歸因於溫熱效應。事實上,遠紅外線是紅外線中波長較長的一群(約 5.6至1000微米),其能量很難穿透一張紙,大概只及於人體皮膚以下約0.1公分的深度,事實上僅以溫熱效應一辭,並不足以解釋它的保健與醫療效果,所以遠紅外線到底還有哪些生物作用?適用於哪些疾症狀況?時常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


  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物物理系吳本玠教授,雖已退休但仍埋首於醫學實驗孜孜不倦,他的實驗團隊曾以系列的動物實驗模型,呈現遠紅外線照射後對紅血球膜電位、膜流動性與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此種「非熱效應」關係到全血黏度降低,有利於血液循環的改善。


  在 2003 年一月出版的實驗生物醫學期刊中,刊載了一篇有趣的實驗報告,日本的大阪關西醫科大學的豐川醫生,在110 隻實驗動物背上分別作了 1.5 公分見方的傷口,分組觀察傷口癒合的情形,其中有遠紅外線照射的一組,傷口明顯癒合較快,顯微鏡檢發現不但傷口癒合必需的膠原蛋白累積也較多、產生乙型移形生長因子(TGF-&beta1;)的纖維母細胞浸潤也較豐富。每一個傷口癒合以前,都會經過發炎期、增生期與整合期,這個連續過程的順利與否,決定了傷口是否順利癒合,遠紅外線照射不但增加發炎期的生長因子分泌,也直接刺激增生期與整合期的膠原蛋白堆積,藉此加速傷口的復合。同時實驗小組也發現,雖然遠紅外線會產生少量溫熱,但所有實驗動物的皮膚表面,並未見到不良的發炎反應或灼傷現象。幾年前,成大楊明興教授也曾以實驗的方法說明遠紅外線可以提高體腔深層的溫度、並使全身微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推論遠紅外線雖然無法直接穿透、但可藉著分子間的振動將能量傳遞進入深層組織。對照回味楊教授與豐川醫生的報告,發現他們同時說明了遠紅外線不需大規模破壞表面、而能有效進行深層生理改良的特性。


  筆者從事傷口的治療,時常面對糖尿病足潰瘍、下肢血管阻塞、感染或放射治療後遺症、慢性骨髓炎...等等這類的困難癒合傷口,也常應用保濕敷材、高壓氧、遠紅外線、生長因子等多項新式治療方法,它們都各具療效,但都尚不足以單獨取代傳統的手術與藥物,唯有靠仔細的傷口評估與慎選使用時機,才能將這些輔助醫療方式的功效作最大的發揮。

Share by: